打草惊蛇、大拿不猛、有加无已、兔死狐悲……这一组组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流传。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其中的一个成语——打草惊蛇,顾名思义,就是指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惊动了本不该惊动的人或者物,而且还经常被用于形容一些过于冒进甚至可能引起反效果的行为。那么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来历是怎样的呢?
打草惊蛇的典故出自于晋朝名将孙武的《孙子兵法》中,原文是“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争之地。……故策之在心,不在多言。多言则失其本旨。故善战者,其闻也如鸿,其视也如凫,故能出其所不意,而胜其所危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故五行之战,一曰曲制,二曰围魏救赵,三曰借刀杀人,四曰以逸待劳,五曰虚张声势。”其中的“围魏救赵”就说的是打草惊蛇的典故。据说当时晋国的韩信在战场上将部队暂时撤退,留下只身一人模样等待赵国的援军前来,结果果然吸引了赵国主力的关注,赵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将七万主力全部撤退,让晋国轻松夺取胜利。
那么打草惊蛇究竟是一个怎么不靠谱的成语呢?其实只要掌握好度,这个成语在现在也可以派上用场。比如,你想在某件事情上给予一个对手致命一击,但你一不小心暴露了你的计划,对手顺势逃脱了你的埋伏。这时候,打草惊蛇就gé当了,让对手消失在你的视野里,让他们以为你已经放弃,然后再突然发起致命攻击。